莫善贤《知青生活》续(6)木赖的“年”‖ 诵读:阳光晓溪【晓犁文化传媒·第255期】

木赖的“年”
作者:莫善贤|诵读:阳光晓溪
1972年,我响应号召,在木赖生产队过革命化的春节。这里说的革命化的春节,就是移风易俗的春节,劳动的春节,简单的春节,不搞大吃大喝的春节。木赖的春节,是比较平静的春节,社员们没有大操大办。虽然也有一些春节的节日气氛,但是,不是很浓厚。腊月二十四、五的时候,有农户张罗着要?猪,心思也放到过年的筹备上了。当时,要?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首先要落实政府的“购一留一”的政策。就是社员要?一头猪,就要先给公社食品站上缴一头猪,拿到了凭证,才可以自己?一头猪。上交的那头猪是按收购价低价卖给“国家”的,具体说是卖给食品站的。自己?的这头猪,是要缴屠宰税的,有征收员上门来征收。完成生猪上购任务的社员,才可以自己?一头猪。上购食品站的猪的重量至少要在120斤以上,自己?的猪就看自己把握了。当然,多数社员养猪都会同时养两头,当时,都是用野菜和米糠来喂猪,没有购买商品饲料,猪长得很慢,通常是一年才出栏一次,有的甚至会养到一年半才出栏。
有些社员会看“猪相”,说哪些猪长得快,哪些长得慢。把猪仔买进家以后,还要到“神台”前拜一拜,求保佑小猪快快长大,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。那时,社员家家都养猪,猪有很多的好处:一是满足自己食用,当时,社会上是很难买到猪肉的,市场上没有猪肉卖,二来有没有钱买。只能靠自己喂大二头猪,自己?一头,在春节期间有肉吃。留一部分猪肉做成腊肉,以备来年。那时没有冰箱,猪肉是很难保鲜的,把猪肉做成腊肉是猪肉保存的好方法。有的腊肉挂在厨房的火炕上给烟熏,这既是腊肉、也是熏肉。厨房是每个家庭的活动场所,吃饭在这里,烤火在这里。到了冬天,厨房是暖烘烘的。同时,也是烟熏火燎的,厨房里有大灶,可以煮饭和煮猪潲。也有小灶,放一个铁铸的三角架,架一个锅,就可以煮东西来吃。这期间,有吃不完的腊肉,社员们习惯把腊肉用茶油坛腌起来,准确的说是“泡”起来。留在第二年的春耕大忙时享用。
养猪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积农家肥,把肥料交给生产队。一年下来,一头猪也能积累不少的农家肥,挣得不少的工分。木赖社员中,难得有?猪的时候,不是春节期间,是很少有社员?猪的。到了春节,社员们都是互相帮忙?猪的,谁家?猪,很快就会在整个生产队传开来。帮?猪有一个好处,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餐新鲜的猪肉。当时,社员们是不怕肥肉的,越肥越过瘾,越肥越喜欢吃。记得当时石善英家,就请了林业茂等人来帮忙?猪。林业茂是个大个子,也是一个很好的屠夫。在水沟边安一口大锅,烧好水,会把?好的猪,放到锅里去毛。之后。就把?好的猪抬到家里,开膛破肚之后,煮一大锅开水,就可以?猪了。农民说,白水煮白肉,这种煮法的猪肉最清甜。我有幸吃上了这样简单方法煮的猪肉。把刀头肉切好到锅里面,放一点咸盐就可以夹到碗里吃了,在当时,这也是特别爽的饕餮大餐了。木赖生产队的社员一年忙到头,也就是在靠近年边二十八、九才歇下来,不用出集体工,可以自己在家搞点家务。其实,也没有多少家务搞的,最多就是扫扫房子。这里少有在家门口贴对联的。可能是没有人会写对联,也没兴趣贴对联的原因罢了。
大多数家庭都喜欢开油锅,炸油果和油蛋。木赖生产队是产茶油的地区,不缺油。当时城市里的居民的食油是按指标供应的,一个人一个月只供应四两油。城市居民煮菜用油是很吝啬的。因为是产油区,在木赖对吃油则满不在乎。茶油是植物油,绿色食品,吃茶油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好处的。做油果、油蛋,是要把糯米舂成米粉,然后加上黄糖调和。油果是小个的,有点像鸟蛋;油蛋的形状是圆的,有点像鸡蛋,因此而得名。春节期间,木赖人喜欢自己做糯米糍粑。那场面也是挺热闹的。要有粑粑槽,那是用一根樟树做成的,大概有一米五长,有一尺多宽,在中间挖了一个凹槽的木头。操作中,得把糯米蒸熟成糯米饭,再把热腾腾的糯米饭倒到粑粑槽里。两个青年用木棍不停地搅动糯米饭,糯米饭越捣越黏,开始捣的时候,还是比较轻松的,到后来糯米饭越捣越粘,会把人弄得气喘吁吁的,很花力气。一般都得换一、二次人,才能把一槽糯米粑粑捣好。好的糯米捣出来的粑粑像猪板油一样。捣好的糍粑,先是一大团。要用茶油来把糯米粑粑分小,摁成一个个圆的形状的小饼。有些家庭干脆把粑粑做成一尺多的锡盆那么大。真像一个特大的大饼。这样做,通常是准备用来走亲戚用的,这也是一种炫富罢了。做特大的糯米糍粑的家庭,一般生活都是比较富裕。
可能是缺钱,也可能是要到公社集市上去采购比较困难。当时,木赖的年,社员少买,或者不卖糖果和其他年货的。就以油果、油蛋和糯米糍粑作为过年的食品,以此满足家庭和走亲访友的需要,或者送亲戚朋友的需要。那个年代,木赖社员一心想着劳动。一年下来,生产队没有几天是正式放假的就是春节,也没有正式宣布放十天、八天的假。而是在农历二十八、九至大年初三,这几天生产队不开工。这几天是属于社员自己支配的日子。社员们没有热衷要走亲串户,很多人热衷上山挖地,种辣椒,种生姜。木赖生产队的社员家家都有种辣椒、种生姜的习惯。在山上种辣椒,种生姜,不用浇水,也不用特别护理,只要种上去基本都有收成。自己吃不完就拿到公社所在地、或者县城去卖。换点买盐,买酒的钱。那时,社员没有什么意识,而且宣传上都在要割资本主义尾巴,生产所得的产品都不敢大张旗鼓的买卖。
春节,没有特别的节日气氛,很少有人放鞭炮。因为天气冷,又日山村,路上的行人极少,多数人是在家里。有些家庭会给小孩一些压岁钱,打个小红包,图个高兴。利是里装一毛、两毛钱。当时的一毛、两毛,可以等于现在的五元十块钱。小孩也没有讨要红包的习惯,钱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,因为在他们的身边,没有花钱的机会,没有商店,要钱来干什么呀?过年啦,小孩能够穿上一套新衣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。据我的观察,小孩能在春节穿上新衣服的,为数不多。那时买布是凭布票供应的,因为各种原因,包括生产队里没有裁缝师傅,就是买了布要做一套衣服,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,过年穿不上新衣服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既然是节日,木赖的年,也还是开心快乐的。至少可以吃上几餐好肉,至于酒,政策是不允许社员自己熬酒,想喝酒得去公社、大队去买。三毛五一斤,木菇糖泡酒,喝这种酒是很容易上头的。比平时的日子要显得富裕很多 。虽然没有什么文艺体育活动,农民有农民的活法,大家心中有过年的概念,那时,物质生活并不丰富,木赖的年,有木赖的特色,有山里人过年的乐趣,简单的满足,简单的庆祝。
作 者 简 介
莫善贤,微信名:清风明月,属虎。广西融安人。现居广州。
曾受聘任为中山大学(岭南大学)兼职研究员,大粤网专家智库专家,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高级顾问。
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,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,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,诗歌在海内外文学刊物均有发表。出版《阅读名片》、《七蒂莲花》等七本诗集。诗观:生活里有诗,诗在生活里。
著作:传记《不经意的拐点》(上下册)、(70余万字),以口述历史的方式,通过手机写作。介绍了作者的经历、履历和心路历程。从一个知识青年,成长为高级经济师,诗人、作家、书法家的过程。书中《知青生活》生动的讲述了作者在木赖当知青的经历和乡土文化。以及作者通过学习在认知明理方面的提高;与书法、绘画、诗歌、等方面艺术家交往的故事。《知青生活》篇章在《晓犁文化传媒》文学平台、今日头条、都市头条连载刊登。
书法作品在武汉抗疫期间,由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组织拍卖义捐,受到社会广泛好评。其他作品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。
朗 诵 简 介
阳光晓溪,毕业于浙传播音专业,《江南诗画艺术院》副院长、《红月亮诗画艺术社》、《世外桃源美文美声》文学平台朗诵主播,用文字来记录人生岁月,用声音传递生活的精彩……
往期回顾:晓犁文化传媒-第225期
投 稿 须 知投稿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注明投稿平台:《晓犁文化传媒》
作者自行校对文字、古诗检测合韵,来稿正文统一靠左对齐排版,拒绝一稿多投,投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,投稿必须要关注平台!
本期配图作者字画,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
本平台发布的作品是作者授权刊发,如有侵权请告知,我们将删除处理;转载请注明来源《晓犁文化传媒》以及作者
申明: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,只做推广,文责自负,无稿酬。
编辑:真真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欣赏往期精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