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阳朔文艺︱刘小丽:重走临阳英雄路

七十五年过去了,硝烟已散,精神永存。人们依旧在追寻革命的红色足迹,一切,将在历史记忆的传承中化作永恒。正是:漓水孕育临阳儿,英勇抗日战歌传。如今重走英雄路,不忘初心意志坚。——题记

重走临阳英雄路

2019年初冬,时值桂林解放七十周年,县文学协会组织了“重走漓江边的红色足迹——临阳英雄路”的活动。翠绿的漓江两岸见证了当年的烽烟战火,留下了阳朔人民抗战的红色历程。

我们一行人,穿过村庄,走过田野,再沿着山壁下一条蜿蜒的小道前行,直至穿过两间相连的古驿亭。这时,透过竹林间隙见一片狭长水域,脚下,由土坡转为堆积密集的石块,延伸至江边,这里就是刚才途经的“日升亭”楹联上提到的“蚂蟥渡”了。我侧跳到江边一巨大黑黝的礁石上,极目望去,江水清透幽绿,拍浪而下,清风习习中的凤尾竹与河对岸那棵巨伞般大的古榕遥相呼应,好一派宁和悠然的古渡口意境。

可是,在岁月的长河里,与古榕竹林相伴的不总是悠然,蚂蟥渡口,历经过惊心动魄的时刻。在同行党史办同志的讲叙下,我的眼睛穿透江面的薄雾,一幅画面渐渐清晰起来:1944年7月12日,临阳联队从荔浦回师阳朔,在途中得知国民党顽固派重兵埋伏木家渡,指战员当机立断,指挥队伍改为从管家村蚂蟥渡口北渡漓江,战士们趁着夜色,加紧行军,抢在敌人追赶前火速渡江,完成了省工委“化整为零,分批撤离”回到根据地的指示。蚂蟥渡成为临阳联队回师阳朔根据地,古座塘战役的关键战略转折点。

采风的下一站便是古座塘红色基地。进村前,向导刻意带大伙攀爬了一段陡峭石板古道到达岭坡,实地体会了战士们在崇山峻岭中跋涉的情形。古座塘原名“古祚塘”,意为“一座古老的塘堡驿站”,位于福利镇屏山村委西南处,四周群山壁立如屏,故名。在现任村长家楼顶上,大伙目光随黎姓长者手指方向,准确定位了当初战略高地其貌其事:7月13日清晨,国民党顽军阳朔县东区自卫联队三个大队500多人来势汹汹欲“围剿”刚成功渡江回师抵达古座塘的200余名临阳战士,然而指战员早作防备,兵分三路,指挥部在古座塘,其余两路驻扎在崩山岭和栗树村,三处可相望呼应。因群山有枪声回应,一时间敌人分不清我军方向虚实,不敢贸然全力出击,就在村前高坡扫射呐喊,意欲造成泰压之势,逼迫引诱联队西渡漓江,趁机集中火力一举歼之。但生死关头,指战员们临危不惧,识破了顽军阴谋诡计,反而组织一英勇纵队从后山抄小道迂回逼近到敌人后方指挥所,主动出击,让顽军混淆了枪声,慌了阵脚,一路敌军在慌乱逃跑中遇上自己的兵力却一阵误射,死伤惨重,眼看我方三面出击,只得仓皇溃逃,临阳联队大获全胜。战斗结束后,联队政治部副主任韦立仁乘兴挥笔在一座民房的墙上写下“临阳联队是不可战胜的队伍”十二个大字,抒发出指战员们英勇斗敌的豪迈气概。

从古座塘再前行数里,又到了一处漓江水湾。这里两岸翠竹摇曳,隔岸竹林之后是茂密树林,林后座座山丘,此起彼伏,延绵远方。河滩近江处,几坨巨大、表面呈板块的生根石裸露在外,立于其上,看江水中心绿得像一团巨大的翡翠;而视野远处,却是烟波浩荡。当地老人称这一段水缓水深的平流水域即为“五龙潭”,这里既有五条蛟龙深卧龙潭、润泽一方、保太平康乐的优美传说,也是当年临阳联队伏击日军运输船的战场遗址。1944年7月13日下午五时左右,清晨与顽军激战取得胜利的联军集中至此准备渡江转移时,突然,四艘载着日军的木船从上游顺流而下,指战员当即中断渡江计划,转而部署部队迅速抢占制高点,埋伏于岸边丛林,当日船驶进伏击圈,一声令下,我方步枪、手枪和机枪同时开火,毙伤敌军多人,击伤敌船3艘,缴获敌船一只……这两战威震敌胆,让漓江两岸留下了打击侵略军的战场记忆。漓江,不再只是美丽的风景,青山秀水中更留下了抗日英雄们的历史身影。

七十五年过去了,硝烟已散,精神永存。人们依旧在追寻革命的红色足迹,一切,将在历史记忆的传承中化作永恒。正是:漓水孕育临阳儿,英勇抗日战歌传。如今重走英雄路,不忘初心意志坚。

生命│人性│自由│思想

征稿启事

写出生命中的悲欢离合

写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

投稿邮箱:464334968@qq.com

(关注公众号,查看征稿信息)

主办:阳朔县文学协会

主编微信:wwp0612

阳朔文艺

以文会友 以文为友

美丽文字飞翔的你